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20:07:32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17世纪英国殖民地经济与本国国内经济的关系
17世纪是英第一帝国形成时期.第一帝国建立的思想动力源于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在英国重商主义发展史上,托马斯.孟、威廉.配第及达维南特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所提出的重商主义的贸易扩张和殖民帝国理论构成了英国殖民扩张和建立帝国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并赋予了英第一帝国鲜明的重商主义特色.
这一时期商业资本兴起,促使封建自然经济瓦解,各国国内市场统一,并通过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扩张积累了大量货币财富,推动了工场手工业发展,因而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重商主义学派是现代早期经济学的主导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阶段古典经济学兴盛时期,是最早运用政治经济学方法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学派.主张国内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就在这一时期许多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建立.重商主义学派的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重金主义和晚期的贸易差额论两个阶段.
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贯穿于北美殖民地整个时期,对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往往交织地发挥着消极和积极的“双重”作用.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从制定到执行完全是从母国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壮大,其对殖民地不同地区的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消极作用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国重商主义对其规定的发展模式成为它们摆脱母国统治走向独立的主要诱因之一.
近代历史中的英国,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相比这种伟大的智慧,其他社会中的那些计谋简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蝇营狗苟.人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这可能是人类关于社会问题思考和实践的顶峰,至今无人超越.
中国现存的美元储备超过万亿.这已经招来不少批评.批评者指出,这种巨量的外汇储备并不是什么好事,热衷于积累外汇,只能说明重商主义的思维方式仍然在中国大行其道.中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果然,就像历史上的所有重商主义者曾经遇到的情况一样,中国巨额的美元储备也面临着严重的贬值问题,且难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重商主义并不是表示重视商业,而是重视通过商业取得现金.重商主义者认为,现金是财富唯一的体现方式,而商业的作用就是尽可能多地挣钱.有了钱,才能富国强兵,才能发展壮大.因此,国家要尽可能增加出口,减少进口.贸易顺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过贸易顺差积累下巨额的现金,那最好不过.
这种思维方式符合人们“钱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识,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识未必正确.钱只是交易的媒介.挣来大量的钱,却不去购买商品或者服务,等于是在白白为他人劳动.对方拿走并享用了你的劳动果实,你却守着一堆纸自得其乐——在金融电子化时代,你甚至连纸都没有,有的只是一些计算机里的数字.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革命的国家.历史上,英国人也不能免俗,曾经热衷于重商主义,认为获取大量金银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最重要的.到海外开拓殖民地就是为了大量地获取金银.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开拓美洲的过程中得到了那么多金银吗?
于是,英国人也赶紧来到美洲,开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国皇家特许状的弗吉尼亚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殖民地.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英国人在北美先后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英国还在西印度群岛、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据点.
既然奉行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对殖民地最大的兴趣是商业和财富,而不是直接统治.因此,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统治比较松弛,而且,当时的英国本土已经具备了深厚的自治传统,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国人自然也会把这种自治传统带到海外.北美十三个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实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国对此并没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却一直十分严格,坚持重商主义的国策.
根据重商主义国策,英国开拓殖民地的目标是,把各个殖民地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帝国内,各个殖民地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为整个帝国作出贡献.殖民地要按照英国政府的统一安排,向母国供应原材料,购买母国的工业品.殖民地不能与英国本土在工业上展开竞争.当时英帝国内部的分工是,工业品由英国本土生产,北美主要生产烟草、鱼、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印度则出产各种香料.
帝国的各个殖民地不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利益.他们只是作为帝国整体的一部分,出产英国本土不能生产的原料,并成为英国本土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为了贯彻这个国策,英国颁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过的《航海条例》.这个条例规定:英国与殖民地之间的贸易,只能通过英国或者殖民地建造并拥有的船只进行,其他船只不得介入;殖民地出产的原料只能销往英国或者其他帝国殖民地,不得与帝国外的地区进行自由贸易;殖民地输入的工业品只能来自英国本土,至少要从英国转口.这个条例的用意非常明显,一要促进英国的航海业,二要促进英国的制造业.
18世纪以后,北美殖民地逐渐有了发展自身工业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业.英国人对此的回答是:不可以.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业发展,英国陆续颁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颁布《帽子法案》,禁止将帽子从一个殖民地输往另一个殖民地,这等于是在禁止北美生产帽子.1750年通过《钢铁法案》,禁止在北美兴建可能与英国工业竞争的钢厂及炼钢高炉.
英帝国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并没有完全破坏当地的经济发展.首先,英帝国范围广大,即使仅仅在帝国内进行贸易,也能够产生出相当的利润,这种垄断贸易甚至让不少殖民地商人发了财.其次,英国并没有严格执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跃.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国对殖民地的贸易控制.但是,重商主义政策毕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后果.这种负面后果逐渐成为殖民地和英国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
1756年,欧洲列强之间展开了“七年战争”.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对手就是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在欧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开了广泛的军事斗争.法国最终败下阵来,英国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导权.
英国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势却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由于面临法国的威胁,十三个殖民地需要母国英国的安全保护,为此而承担一些经济上的牺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国既然已经败退,英国的保护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从英国方面来讲,按照重商主义原则,殖民地只应该是母国利益的来源,而不应该成为经济上的负担.七年战争使英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殖民地防务所需的经济负担就格外沉重了.为了减轻经济负担,英国提出,殖民地应该自己承担防卫费用.为此,英国试图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税收,以补偿英国驻军的开支,也用来偿还因为七年战争欠下的巨额债务.英国还开始强化执行以往的法案,打击走私,努力维持符合重商主义原则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制成品的购买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国建国史中读到.英国人想要收税,北美人坚决不服从.双方矛盾逐渐激化,最终战场上见分晓.英国人被打败.1783年9月,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和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英国失去了北美的十三个殖民地.
以后的历史表明,美国独立在英国帝国史上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学家以1783年为分界线,将英帝国划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
第二英帝国在北美仅仅保有加拿大、纽芬兰等几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据点和局部地区.连片的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丧失,看来足以使英帝国就此沉沦下去.当时的许多人也确实认为,英国将继西班牙和荷兰之后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国已降为二流强国!”可事实是,在以后的岁月里,第二英帝国继续成长,不但没有衰弱,反而更加强大,并在19世纪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日不落帝国”.
英国人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是,工业革命赋予了英国人新的观念.在新观念的推动下,面对美国的独立,英国人正确地总结了经验教训,逐渐抛弃了重商主义政策,接受了自由贸易的主张.“日不落帝国”正是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也是自由贸易的辉煌成就.
美国独立以前,工业革命的发展就已经使得英国的重商主义渐趋没落,自由贸易的思想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英国主流社会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认为对外贸易比统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们的贸易优先于统治”.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英国首相小皮特宣称自己是斯密的学生,是自由贸易的信徒.
美国独立虽然表面上严重打击了英帝国,可是实际的损害要小得多.由于实行自由贸易,打破了以往贸易只能在帝国范围内进行的约束,1783年以后短短几年,英国对北美的贸易就超过了殖民时期的最高水平.凭借强大的工业能力,英国迅速从战争失败中恢复过来.英国国内也很快就摆脱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观情绪.而且,英国人就此改变了对所有殖民地的态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说道:“英国应当用殖民地对她的感情纽带来保持殖民地.如果他们想独立,英国应允许他们独立.”
进入第二帝国,英国继续在世界上扩张势力,但没有采用过去那种尽量占领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卫全球贸易路线为目的,控制战略要地,如南非、斯里兰卡、马耳他等.对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则改变统治策略,强调更加灵活、温和的治理方式,同时努力建设这些殖民地,促进殖民地自身的发展.结果,说法语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国人只占少数的印度,都长期留在英帝国内.
英帝国虽然和其他帝国同样使用“帝国”这个名词,但含义大不相同.那些单纯凭借暴力手段称霸,蛮横地掠夺他人的帝国,不但如过眼云烟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统治者心中还留下了残暴可憎的记忆.而英帝国,以自由贸易立身,以传播现代化的统治体系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国的伟业,而且,把英国的语言、文化、政治传统、政治制度传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国仍因此而受益.客观地说,世界也因此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