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春的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5:23:38
碧螺春的介绍

碧螺春的介绍
碧螺春的介绍

碧螺春的介绍
洞庭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是我国名茶的珍品,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碧螺春始于何时,名称由来,说法颇多.据清代《野史大观》(卷一)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土人称曰:‘吓煞人香’.康熙己卯.抚臣朱荦购此茶以进.,以其名不雅驯,题之曰碧螺春.自地方有司,岁必采办进奉矣.”又据相传,明朝期间,宰相王鳌,是东后山陆巷人,“碧螺春”名称系他所题.又据《随见录》载“洞庭山有茶,微似岕而细,味甚甘香,俗称‘吓煞人’,产碧螺峰者尤佳,名‘ 碧螺春’”. 若以此为实,则碧螺春茶应始于明朝,在乾隆下江南之前就已名声显赫了.也有人认为:碧螺春是因形状卷曲如螺,色泽碧绿,采于早春而得名.不管碧螺春的名称由来如何,该茶历史悠久,早为贡茶是毫无疑义的了.
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洞庭分东、西两山,洞庭东山是宛如一个巨舟伸进太湖的半岛,洞庭西山是一个屹立在湖中的岛屿.两山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16.5°C,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太湖水面,水气升腾,雾气悠悠,空气湿润,土壤呈微酸性或酸性.加之质地疏松,极宜于茶树生长.
洞庭碧螺春产区是我国著名的茶、果间作区.茶树和桃、李、杏、梅、柿、桔、白果、石榴等果木交错种植,一行行青翠欲滴的茶蓬,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一片片浓荫如伞的果树,蔽覆霜雪,掩映秋阳.茶树、果树枝桠相连,根脉相通,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正如明代《茶解》中所说:“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亦足以蔽覆霜雪,掩映秋阳.”
碧螺春采制技艺高超,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每年春分前后开采,谷雨前后结束,以春分至清明采制的明前茶品质最为名贵.通常采一芽一叶初展,芽长1.6~2.0厘米的原料,叶形卷如雀舌,称之“雀舌”,炒制500克高级碧螺春约需采6.8~7.4万颗芽头,历史上曾有500克干茶达到9万颗左右芽头,可见茶叶之幼嫩,采摘功夫之深非同一般.细嫩的芽叶,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茶多酚.优越的环境条件,加之优质的鲜叶原料,为碧螺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采回的芽叶必须及时进行精心拣剔,剔去鱼叶和不符标准的芽叶,保持芽叶匀整一致.通常拣剔一公斤芽叶,需费工2~4小时.其实,芽叶拣剔过程也是鲜叶摊放过程,可促使内含物轻度氧化,有利于品质的形成.一般5~9时采,9~15时拣剔,15时~晚上炒制,做到当天采摘,当天炒制,不炒隔夜茶.
碧螺春炒制的特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中有揉,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主要工序为:杀青、揉捻、搓团显毫、烘干.
杀青:在平锅内或斜锅内进行,当锅温190~200°C时,投叶500克左右,以抖为主,双手翻炒,做到捞净、抖散、杀匀、杀透、无红梗无红叶、无烟焦叶,历时3~5分钟.
揉捻:锅温70~75°C,采用抖、炒、揉三种手法交替进行,边抖,边炒,边揉,随着茶叶水分的减少,条索逐渐形成.炒时手握茶叶松紧应适度.太松不利紧条,太紧茶叶溢出,易在锅面上结“锅巴”,产生烟焦味,使茶叶色泽发黑,茶条断碎,茸毛脆落.当茶叶干度达六、七成干,时间约10分钟左右,继续降低锅温转入搓团显毫过程.历时12~15分钟左右.
搓团显毫:是形成形状卷曲似螺、茸毫满披的关键过程.锅温50~60°C,边炒边用双手用力地将全部茶叶揉搓成数个小团,不时抖散,反复多次,搓至条形卷曲,茸毫显露,达八成干左右时,进入烘干过程.历时13~15分钟.
烘干:采用轻揉、轻炒手法,达到固定形状,继续显毫,蒸发水分的目的.当九成干左右时,起锅将茶叶摊放在桑皮纸上,连纸放在锅上文火烘至足干.锅温约30~40°C,足干叶含水量7%左右,历时6~8分钟.全程约为40分钟左右.
碧螺春分7级,芽叶随1~7级逐渐增大,茸毛逐渐减少.炒制锅温、投叶量、用力程度,随级别降低而增加.即级别低锅温高,投叶量多,做形时用力较重.
碧螺春的品质优异,据清未震钧(1857~1918年)所著《茶说》中道:“茶以碧萝(螺)春为上,不易得,则苏之天池,次则龙井;岕茶稍粗.次六安之青者(今六安瓜片)”.可见,碧螺春在历史上就荣以为冠.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银白隐翠,香气浓郁,滋味鲜醇甘厚,汤色碧绿清澈,叶底嫩绿明亮.有“一嫩(芽叶)三鲜”(色、香、味)之称.当地茶农对碧螺春描述为:“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品尝高级碧螺春颇有情趣.品饮时,采用洁净透明的玻璃杯,先冲开水后放茶.或用70~80°C的开水冲泡.当碧螺春投入杯中,茶即沉底,瞬时间“白云翻滚,雪花飞舞”,清香袭人.茶在杯中,观其形,可欣赏到犹如雪浪喷珠,春染杯底,绿满晶宫的三种奇观.饮其味,头酌色淡、幽香、鲜雅;二酌翠绿、芬芳、味醇;三酌碧清、香郁、回甘,真是其贵如珍,宛如高级工艺品,不可多得.
碧螺春贮藏方法十分讲究.传统的贮藏方法是纸包茶叶,袋装块状石灰,茶、灰间隔放置缸中,加盖密封吸湿贮藏.随着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亦有采用三层塑料保鲜袋包装,分层紧扎,隔绝空气,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电冰箱内贮藏,久贮年余,其色、香、味犹如新茶,鲜醇爽口.
如今,碧螺春畅销国内各大城市和港、澳地区,远销美国、德国、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碧螺春茶区每到采茶季节,春意盎然,满山苍翠,茶香百里.真是“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

全部展开

碧螺春”产于我国著名风景旅游胜地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洞庭山。唐代陆羽《茶经》中有关茶产地中提到“苏州长洲县生洞庭山”。洞庭山所产的茶叶,因香气高而持久,俗称“吓煞人香”,后来清代康熙皇帝品尝此茶后, 得知是洞庭山碧螺峰所产, 改定名为“碧螺春”。清乾隆年间王应奎《柳南续笔》中记有此事:“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呼吓煞人香。吓煞人者,吴中方言也,遂以名是茶云。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长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已卯岁(1699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采办”。
太湖之滨的洞庭东山和西山,是风景旅游胜地,西山岛相传是吴王夫差和西施避暑胜地。山上的林屋洞又是道教修行的洞天福地,还有海登法师练功处石公山等十大景点。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果木茶树间作成园,生长茂盛。
碧螺春采制工艺精细,采摘1芽1叶的初展芽叶为原料,采回后经拣剔去杂,再经杀青、揉捻、搓团、炒干而制成,炒制要点是“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炒中带揉,连续操作,茸毛不落,卷曲成螺”。
碧螺春的品质特点是: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清香文雅,浓郁甘醇,鲜爽生津,回味绵长。
品尝碧螺春茶,在白瓷茶杯中放入3克茶叶,先用少许热水浸润茶叶,待芽叶稍展开后,续加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闻香、观色、品评。碧绿纤细的芽叶沉浮于杯中,香气扑鼻而来,品饮过后,鲜爽怡人。
参考资料:http://teaw.com/release/1263.html

收起

碧螺春的介绍,在百度百科里面比较全。
如果你有特别的问题,可以再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