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08:09:20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
人性究竟指什么,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社会制度.
性本善是孟子提出的
性本恶是老子提出的
  公元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大约2500年前吧,孙丘最早谈到了人性.他老人家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他没给人性下什么定义,也没明确回答人性是善,还是恶.“性相近”是善相近还是恶相近,“习相远”是善相远还是恶相远?都未明说.孔夫子到底是大圣人,对人性这个很复杂的问题,他谈得很少,也不轻率武断地下结论.正如他的弟子子贡所抱怨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是他老人家的明智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想象、探讨的余地.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断言人性本善的是战国中期的孟轲.他是孔子的孙子的学生,对孔子极端敬重,曾明确表态:“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他把仁义礼智这些所谓的善,当成是人天生就有的,每一个人的人性都是善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至于什么是人性,孟子没定义;为什么人性本善,孟子没作出严谨的论述.他对自己的主张,尽管满腔热情地到处宣扬、口诛笔伐地到处游说,总让人觉得有点强词夺理的味道.比如他对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为我说”、墨翟的“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兼爱”说,深恶痛绝,便破口大骂道:“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认为,杨朱派主张个人主义,有不对君主尽忠的倾向,这是目无长上;墨翟派主张同视天下,兼爱众人,不分亲疏,有否定对双亲尽孝的倾向,这是目无父母;既不忠君,又不孝亲,这种人就是禽兽.你看这孟老夫子,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意见相左,便血口喷人,全没有一点宽容之心和仁者情怀,实在有失君子风度.他还自命孔子的信徒呢,孔子曾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咋就连这点儿涵养都没有了呢?我个人认为:孟子是中国一言堂堂主的始祖.他的这种动不动就要统一思想的搞法,是深受专制统治者喜爱的.西汉以后,为何统治者都热衷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孔夫子强调等级、孟子主张一言堂有很大关系;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性本善,有利于统治者扮神作圣,愚弄百姓.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求“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西方讲求“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本善,所以三字经里有句话讲”人之初,性本善“。还有一句俗语叫”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人性中的恶,基本上都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从科学方面人的本质就是水、蛋白质、脂肪、无机质四种成分构成的,其正常比例是:水(Body water)占55%,蛋白质(Protein)占20%,体脂肪(Body Fat)占20%,无机物(Mineral)占5%。可谓廉价无比。
而从哲学来看,这个问题就好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在哲学方面是没有任何答案的。对!没有答案,但是世上却不缺乏理论,研究人员把人成才后的变化...

全部展开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从科学方面人的本质就是水、蛋白质、脂肪、无机质四种成分构成的,其正常比例是:水(Body water)占55%,蛋白质(Protein)占20%,体脂肪(Body Fat)占20%,无机物(Mineral)占5%。可谓廉价无比。
而从哲学来看,这个问题就好象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在哲学方面是没有任何答案的。对!没有答案,但是世上却不缺乏理论,研究人员把人成才后的变化化为两个大组,先天和后天理论,也就是英文的nature and nurture theory. (这里不多说,自己百度吧)
最后,我认为人性的本质就和动物一样,吃,睡,性。而其他的只是因为本质和社会,欲望,环境所融合而产生的偏差罢了。

收起

对于这个问题,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不能单纯的断定人性善恶。中国三字经中曾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西方所讲求的人之初,性本恶这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人是会收周围环境影响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这个道理。

人与生俱来的只有本能,没有本质。所有观念: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学习或观察形成。在人类发展初级阶段,精神与物质都相当缺乏,为了生存,人类仿效了动物界中的弱肉强食行为,后来并转变为一种普世思想指导人类活动,人类社会结构因此也和动物界的食物链一样,人类生存环境变得和动物界一样异常血腥残酷甚至更坏(动物只是满足生存本能的需求而杀戮,而人类更多是为满足虚荣和贪婪而抢掠和压榨)这种...

全部展开

人与生俱来的只有本能,没有本质。所有观念: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道德观都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学习或观察形成。在人类发展初级阶段,精神与物质都相当缺乏,为了生存,人类仿效了动物界中的弱肉强食行为,后来并转变为一种普世思想指导人类活动,人类社会结构因此也和动物界的食物链一样,人类生存环境变得和动物界一样异常血腥残酷甚至更坏(动物只是满足生存本能的需求而杀戮,而人类更多是为满足虚荣和贪婪而抢掠和压榨)这种奖态在人类社会中延续了数千年,弱肉强食 人不为我 天诛地灭的世界观 人生观经过一代代的复制形成传世本质观。(我族先哲孔子最先发现人类的本质观将给人类带来很大问题,为此著三字经曰;人之初 性本善,希望从小开始改变人类的本质观)因此 上帝表示很愤怒,人类辜负了上帝给予的灵魂思想,行为模仿低级,没有灵魂的动物至今还不思悔改,越是变本加厉,如不变改,将被自然法则淘汰。其实 以人类现在的生产力 如果欲望小一些 分配方式公平一些 人人都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完全不必要在无尽的物欲追求中自取灭亡。

收起

我们探讨的所谓善与恶的本质还有待明确,所以对于人性本质的善恶是不能轻易定性的。顺其本性去生存,扬其本性的光辉去生活,总是不错的。

人性有两方面。
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或者叫生物性。在环境中发挥自我保护作用,包括繁衍,性,躲避危险,维护自身利益等,当然也有善。这一方面是自发的,不可磨灭的,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时候,会迸发出来。
第二种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人类后天形成的个性。它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共性,它有好有坏,但都在一般社会容忍的范围之内,是动物性在社会环境中进化的成果。因为文明体现的是一种协作共荣。所以更...

全部展开

人性有两方面。
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或者叫生物性。在环境中发挥自我保护作用,包括繁衍,性,躲避危险,维护自身利益等,当然也有善。这一方面是自发的,不可磨灭的,在外界条件允许的时候,会迸发出来。
第二种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文明,人类后天形成的个性。它具有一定范围内的共性,它有好有坏,但都在一般社会容忍的范围之内,是动物性在社会环境中进化的成果。因为文明体现的是一种协作共荣。所以更多的是扬善抑恶,应该说这是处在动物性的对立面的。
由于这二种因素,人性是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

收起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