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51:18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桃花源记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一 虚实结合的写法
文中桃源内外的景物,村中的风俗人情都是通过渔人的观察和感觉或借助渔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而文章开头写他“忘路之远近”,临末又写他“遂迷,不复得路”是要通过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描述,暗示读者,这里所写的世外桃源是一个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世界.
二 巧妙的景物描写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引起渔人的兴趣,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使他产生“欲穷其林”的动机,从而有可能偶然发现这片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土.而且,这美丽的桃花林景色,也从旁烘托,令人想象桃花源里环境景色的美好,起到近在门前栽种花木的作用.
《桃花源记》重点难点指导
一 本文学习的重点是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自读提示”已明确告诉我们,文章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
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不能脱离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东晋末年,社会政治混乱,兵祸连结,民不聊生.作者看到百姓深受战乱之苦,对黑暗的社会现实非常不满,但又改变不了这黑暗的社会现实,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于是他虚构出一个人人劳动,自食其力,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和平宁静的世外桃源,用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作者也自知这只是一种空想,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桃花源记》资料:《桃花源记》创作背景
《桃花源诗并记》或《桃花源记并诗》,据王瑶考定,大约写于南朝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421),作者时年五十七岁.弃官隐退后,他已过了十多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祸和农民逃亡的苦难有了一定的感受.《记》是《诗》的序文,着重叙述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和桃花源的环境景物;《诗》着重描写桃花源的历史、风俗和恬静生活.通过《记》和《诗》,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共同劳动、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社会也无疑地是一种批判和否定.作者笔下的“世外桃源”,虽说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空想,但不象《诗经·硕鼠》中的“乐土”、“乐国”那样朦胧迷离,事、情、景、物都勾画得具体形象,给人很强的真实感.对此,前人有种种附会,都不尽可信;今人也做了大量的考证.比较有说服力的看法是,诗人虚构的“世外桃源”之所以能产生以假乱真的魅力,除了他高超的艺术功力,主要是因为:1.诸如“小国寡民”、“乐土乐国”、“大同世界”之类的上古农村公社的传说,使他有可能受到思想启发;2.长期与农民呼吸与共、休戚相关的躬耕生活,使他有机会积累感性材料;3.汉末以来,避难逃荒的人民往往自动集结起来构筑堡坞以自存自保的事实,使他有条件找到模拟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