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4:37:40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意义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意义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意义

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意义
肌肉运动能力下降是运动性疲劳的基本标志和本质特性.自本世纪以来,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运动应激性代谢加强的负效应可能是运动性疲劳发生的根本原因,如代谢基质的耗竭、代谢产物的堆积、代谢环境的酸化.它们通过多种渠道可能引起肌纤维结构完整性、能量供应、神经体液调节等的改变,导致运动肌肉收缩和舒张功能障碍.所以,运动能力下降即疲劳发生是其必然结果.
在1982年的第5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运动性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力竭是疲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疲劳时继续运动,直到肌肉或器官不能维持运动,即为力竭.
这个疲劳定义的特点是:
(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
例如,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或同时使用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来评定疲劳.
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变化:
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疲劳具有不同表现形式.躯体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心理性疲劳主要表现为行为的改变.人体的各个部位,从中枢大脑皮层细胞到骨骼肌基本收缩单位都能产生疲劳.根据研究结果,将躯体性疲劳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中枢疲劳是指缺乏动机、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或募集发生改变.外周疲劳包括接点传递、肌肉点活动和肌肉收缩活动能力下降.这里仅阐述躯体性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