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3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6:26:38
《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350字

《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350字
《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350字

《童年》第九章读后感 350字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高尔基从7岁起就没有了爸爸,跟着妈妈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别的小孩都有新衣服,就他没有,他有的就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和一个书包.然而,他没有埋怨妈妈,而是更努力得读书,准备孝敬辛苦的妈妈.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读《童年》有感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童年》写于 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 心路历程.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回答者: wyyzalp1g | 四级 | 2009-5-31 19:13
  幸福的童年都是相似的,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当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高尔基?的?著作时,我的心犹如澎湃的海潮,久久不能平静.我深切的体验到了字里行间?不同的情感色彩:邪恶中看到善良,黑暗中见到光明,冷酷无情中见到人性光芒,悲剧气氛中?感受顽强的毅力,战胜苦难的力量.
  讲述了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文中的主人公阿廖沙是一个在苦难中长大的孩?子,但他拥有一颗脆弱而敏感的童心,正体验着人生的酸甜苦辣.爱如温暖的阳光,丰富了?他,使他充满了坚强的力量去面对生活的苦难.文中为我们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人物,严?厉而暴躁的外祖父,由于家业的衰落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慈祥而和蔼的外祖母,有?着圣徒一般宽大的胸怀.粗野,自私的舅舅爱喝酒闹事,整日因争夺家产而斗殴.还有漂亮?而忧郁的妈妈,乐观纯朴的小茨冈,以及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等.尤其是聪明能干,善良?开朗的外祖母,她是一盏明灯,驱逐黑暗与孤独;她是正义,怜悯穷人与弱者.?本文作者高尔基从炽热的浪漫主义者变为一位冷静,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用凝练而朴素的笔触与深邃的哲理,为我们描绘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的风?俗人情的真实图画,表现了当时人民战胜苦难的力量与决心.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回答者: 热心网友 | 2009-6-11 19:11
  第一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女性的优秀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著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一、“外祖母的出现”;二、 “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三、“父亲的安葬”;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万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万和外婆;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良善、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原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良善、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 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可分上、下两篇: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讲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
  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六章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脚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咂伤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七章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和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
  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啊”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啊”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好啊”是他的口头禅,直译是:“好事情”.(93——109页)
  第九章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 “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渝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就是、现在仍然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写外祖父与外婆分家过日子,写“我”检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一个“穷”字.《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简介:《童年》描述了阿列克谢在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度过的童年岁月.在年幼的阿列克谢眼里,成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丑陋与无情;母亲在感染霍乱而死的父亲遗体旁声下的小弟弟夭折了;外祖父家里,舅舅们整日为了家产争吵斗殴、愚弄弱者,家里强壮的男性欺负殴打女人、毒打儿童;同时在这个家里,小阿列克谢始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故事的熏陶.外祖母的形象在阿列克谢暗淡的童年岁月里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带给了小阿列克谢一生的爱和感激.
  《童年》中所描述的外祖父一家的生活状态,正是作者高尔基苦难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绘出了一幅俄国小市民阶层风俗人情的真实生动的图画.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还描绘了作者周围的许多优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罗斯文学中最光辉、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是这些普通人给了幼小的高尔基良好的影响,使他养成不向丑恶现象屈膝的性格,锻炼成坚强而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