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制度的形式是什么还有及特点 急啊! 大家帮帮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2:28:40
明清科举制度的形式是什么还有及特点   急啊!  大家帮帮忙

明清科举制度的形式是什么还有及特点 急啊! 大家帮帮忙
明清科举制度的形式是什么
还有及特点 急啊! 大家帮帮忙

明清科举制度的形式是什么还有及特点 急啊! 大家帮帮忙
明代特别重视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因而制度尤为完备,而且只设进士科取士,并且成为定制.《明史选举二》载:"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为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状元、榜眼、探花之名,制所定也.而士大夫又通以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云.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未年会试.乡试以八月,会试以二月,皆初九日第一场,又三日为二场,又三日为第三场.""廷试,以三月朔."清代也基本沿用此制. 乡试在各直省贡院进行,会试在京师,试卷前先书三代祖考姓名、籍贯、年龄、所习本经 所司印记.不准夹带、讲问、冒名顶替,不准冒籍,不准自叙门第.文字中要回避御名、庙号等.考场的小格考房称号房,每个考生一格,并有一号军专门盯守.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中解元,会试中会元,殿试中状元,被称为"连中三元",即是人生金榜题名中的最高境界,但这种机遇太少了.明清两代一共产生过200位状元,明代88位,清代112位,仅有3位是"连中三元"的幸运儿.他们是:明正统十年(1445年)乙丑科状元商辂,浙江淳安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辛丑科状元钱檠,他是江南(江苏)解元.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会试,广西解元陈继吕也是连中三元.
明代各省的乡试中,要对"五经"的考试,每经取单科考试第一名,共取五名,称为"经元",也称"五魁".解元必须在五魁首中录取.清代则不再分经单科取元,但人们仍习惯地把解元以后的第二至第四名称为"经元"、"亚魁",也把所有乡试中举者都称"文魁".
为了让后学之士能有所借鉴,清代各省常把乡试、会试中式卷汇集成册,刊印发行,供应试秀才们作为范文参阅.如第一室中的《顺天乡试墨卷》(光绪壬午科);《江南闱墨》(光绪丁酉科).第二室中的《嘉庆乙丑科会试魁卷》,收录了该科状元彭俊、榜眼徐筵、探花何凌汉的会试卷,还有《光绪庚辰科会试朱卷》.第三室中有《直省乡试墨粹》,山西、河南、山东、湖南四省各一本.
明、清代每科都要刻"进士题名碑",立于北京国子监内,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也有自己组织印制"同年"通讯录者,把同科进士依名次或年龄为序,包括每个人的名次、籍贯、三代祖考名等,汇编成册,人手一本,便于日后在官场中相互照应.第二室中的《钦定朝元卷》即是清代历科会试中式者的通讯录,也有乡试同科举人通讯录,如第一室中的《四川乡试同门录》(光绪壬午科),这些保存完好的文字珍品原迹,都真实地记载着当年科举制度中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
明清代的科举制度,达到了封建科举制的顶峰,但科场舞弊者也屡见不鲜.夹带、枪替、冒籍、漏题,甚至主考官员串通作案等时有发生,第四室中介绍的顺治丁酉科场舞弊案、康熙辛卯案、咸丰戊午案,是清代考场舞弊的三大案例,史册彰彰,遗臭万年.展柜中还摆放着清代科举时的"夹带"《片玉四书备旨》、《四书备旨》等,长宽仅5厘米的小册子上,竞能容纳十几万字.除如实反映了当年科场舞弊的手段日益高明外,也使我们看到了考场舞弊的需求对印刷技术提高的促进,真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
历代科举中式,是通向仕途的最好捷径,清代对状元初授翰林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初授翰林编修(正七品),其余进士要在殿试三日后,由吏部举行进士朝考,优秀者选作翰林院庶吉士,人庶常馆,修业三年期满后再行考试,合格者留用,授编修、检讨之职,否则改授主事或外放知县.在翰林院任京官,日后擢升高官是有优势的.第四展室中介绍了宋代的苏轼、欧阳修、范仲淹、文天祥等,都是以科举出类拔萃而成为国家栋梁的.
明清代乡试、会试中式后,真是高朋满座,蓬荜生辉,多有名人为之题送匾额,以示祝贺,博物馆中的匾额实物也不少.如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会试,严永寿得中第六十一名进士,咸丰皇帝的五弟,和硕亲王奕谅题"进士第"匾额相赠,在当时也算莫大的荣耀.而明清代许多科举不第者,或对科举不屑一顾的文人,也有很多杰出人才.如尊经阁一层内介绍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他们虽无功名,但作品永垂千古,成为一代名著.说明科举制度除选士做官外,并不是衡量人才价值的惟一标准.
明清科举中,乡试中举者,直省总督、巡抚要礼请他们赴"鹿鸣宴".会试、殿试后,礼部要礼请全部中式进士赴"琼林宴".所谓"鹿鸣宴",始于唐代,当时乡贡考试后,州县长官要宴请中举者,宴会上要歌《诗.小雅‘鹿鸣》,因而得名.明清时期也沿用之,歌《鹿鸣》,跳魁星舞.乾隆前菜肴丰盛,后渐至只有清酒一杯,徒具形式而已."琼林宴"源于宋代,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前,每科新进士都要被邀请到"琼林苑"(汴京城西的名苑)赴宴,元代以后虽不再在琼林苑设宴,但一直习惯地把宴请新科进士之宴称为"琼林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