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点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1:35:09
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点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点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点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属于性格上的()特点A态度B意志C情绪D理智
我想这是有关人格方面的问题,不是性格,实际上你的认为是错误的,是人格.人格的构成和态度以及情绪是密不可分的.情绪是人格的构成基础,态度和情绪是人格的表现(参考人格的构成)
简单来说你的问题所给的所有答案都可以认为是对的,也许是你问错了问题.如果非要选一个答案的话我认为是B.态度包含很多很多东西,有心理上的,人格上的,其他方面的.
因为一个人总是(你说的是“经常”)表现出来坚定,勇敢,顽强的特点我想是不可能的,当然,要是这个人的“自我”就是这样的话我也不好说,要是这人是某个时期内或某种特定的情况下总是表现出这种情况(特定的情况下总是表现出超我状态),那这个人很可能会再这种情况下失败的(不过需要时间而已),一旦失败,将会对心理和人格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影响可能好也可能坏,这样说你应该清楚了吧?
人格的构成:1.本我、自我和超我
(l)本我(id,又译伊特、它、它我、原我):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是由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所组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我是贮藏心理能量的地方,混饨弥漫、仿佛是一口本能和欲望沸腾的大锅.这些本能和欲望强烈地冲动着,不懂得逻辑、道德和价值观念,其活动只受"快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寻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由于本我不能直接同外部世界接触,所以总是在急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而其唯一的出路是通过自我.
本我所具有的特性可概括为;是无意识的,是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的得到满足,只遵循快乐原则;是一切本能冲动后面的性力(libido)的贮藏库;它收容了一切被压抑的东西,并保存有遗传下来的种族的性质.弗洛伊德认为婴儿的人格结构完全属于本我.
(2)自我(ego):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之下,从本我分化出来的一部分.从本我分化出来的这一部分由于现实的陶冶变得渐识时务,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去盲目地追求满足,而是在现实原则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能获得满足.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着理性和审慎.它在同外界现实的相互作用中成长,对外感受现实,正确认识现实和适应现实,对内调节本我中本能欲望的渲泄.
弗洛伊德曾把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作骑马的人和他的马之间的关系.认为马提供了运动的力量,而骑马人则具有决定方向和指导他那有力的坐骑的大权.但也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的情形:骑马人必须得按马自己所要去的方向来指导他的马.弗洛伊德亦曾指出:"自我企图用外部世界的影响对本我和它的趋向施加压力,努力用现实原则代通在本我中自由地占支配地位的快乐原则".
自我具有这样的特性:它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意识的,而其主要为意识的;它合乎逻辑,受现实原则支配;对本我之中的东西有检查权,防止被压抑的东西扰乱意识;它还要在超我的指导下,按外部现实的条件,去驾驭本我的要求.就这样,自我可以说是同时在待奉3个严厉的主人;超我、本我和现实.
(3)超我(superego);超我也称为理想自我、自我典范,是从自我发展起来的一部分,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被认为是人格最后形成的,而且也是最文明的一部分.它是一切道德准则的代表.其主要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的行动.
超我是从自我分化出来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部分.它反映着儿童从中生长起来的那个社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最初,这种角色是由双亲扮演的.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那一部分(超我)正是双亲权威的内部化,执行着早年父母所行使的职权.父母施行惩罚的职权,变作了超我中的"良心";施行奖励的职权,则变成了超我中的"自我理想".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准则,良心则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
由此看来,超我的特性是:从自我中分化而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它是父母权威的内化,执行父母早年的职责(亦被认为是遵循至善原则);可分为自我理想--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和良心--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进行惩罚;其主要作用是监督和控制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这3种构成:本我、自我、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交互作用着.自我在超我的监督下,按现实可能的情况,只允许来自本我的冲动有有限的表现.在一个健康的人格之中,这3种结构的作用必然是均衡、协调的.本我是求生存的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主体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而自我对上按超我的要求去做,对下吸取本我的动力,调整其冲动欲望,对外适应现实环境,对内调节心理的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在这种人格动力学的关系中得到阐明.当然,如果这3种力量不能保持这种动态的平衡,则将导致心理失常的产生.
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学说并未排除他关于无意识理论中的观点.但在人格构成学说形成之后,他也开始不那么轻视意识的作用了.基于对弗洛伊德的人格构成及意识划区的理解,人们曾将其形象地比作浮在海中的冰块.超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自我也是同样.本我则完全处于无意识领域.前意识是既可以变为意识又可以成为无意识的边缘部分,随冰块起伏而变化,意识是露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无意识是深藏于水下的那一部分.随冰块的起伏,3种人格动力维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
2.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
自我同时服侍着3个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它感到自己在3个方面被包围了,受到3种危险的恐吓.如果它难以忍受其压力,它就会产生焦虑作为反应".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用一定的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使现实能够允许,超我可以接受,本我又能有满足感.这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许多证据表明,;自我在采用防御机制时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它所消耗的能量完全可以挪作它用.防御机制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一种儿童式的反应,这可能会阻碍现实行为的发展.对于个体来说,不会采用所有可能的防御机制,而只会有选择地采用其中的某些机制,这些机制就可能在其自我中固定下来.
心理防御机制在弗洛伊德最初提出时,专指癔病中病态的特殊防御机制,以后陆续又发现了新的防御机制.其他心理分析家也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综合弗洛伊德和其他心理分析家的看法,心理防御机制主要有下述几种:
(l)压抑(repression):一些为社会伦理道德所不容的(亦即意识所不能接受的,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种机制叫作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与欲望并未消失,仍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寻求满足.压抑是最基本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例如一个不想下井的矿工,总是自己制造伤病,结果不能工作.但自己并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想法).
(2)投射(projection):把自己的愿望与动机归于他人,断言他人有此动机、愿望,这些东西往往都是超我所不能容的(如我喜欢我的同学,但他们恨我).
(3)否认(deniel):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承认那些使人感到焦虑痛苦的事件,似乎其从未发生过(如拒绝承认亲人的亡故,仍坚持说其没死).
(4)退行(regression):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景(如成年人以儿童式的方式提出各种不适当的要求).
(5)固着(fixation):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滞在某一性心理发展水平(如一成人害怕负起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心理发展水平仍如青少年).
(6)升华(sublimation)把为社会、超我所不能接受、不能容许的冲动的能量转化为建设性的活动能量(如将攻击性的欲望转化为竞技场上的拼搏).
(7)置换(displacement):因某事物而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对象上去了(找个"替罪羊"发一通火是最常见的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
(8)抵消(undoing):以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抵制一个人的真实感情(如儿童以责骂桌子碰疼了自己的手的方式抵消由疼痛引起的不快).
(9)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把无意识之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的行为(如拿了桌子上苹果的孩子,当妈妈询问苹果的下落时,马上高声说"我没拿"就是这样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