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谁知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7 16:30:29
《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谁知道?

《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谁知道?
《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
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谁知道?

《孔雀东南飞》,焦母为何要赶走刘兰芝?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说法?谁知道?
美色说
  常言道“自古红颜多薄命”.美色说认为,正是兰芝的美貌使焦母担心儿子仲卿儿女情长、沉溺女色,耽误前程,从而招致了兰芝被驱谴的命运.
  这种说法使我不禁想起另外一个非常相似的爱情悲剧,那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宛的故事.话说那一年,陆游因为在科举考试中抒发抗金忧国之情,最终名落孙山.陆游的父母于是就安排他跟表妹唐琬成婚.陆游和唐琬结婚后,由于二人志趣相投,生活非常美满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却很看不惯,她觉得唐琬成天弹琴吟诗有失妇道,而且会耽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的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一对恩爱夫妻被活活拆散.不久,唐琬嫁给了一个叫赵士程的人.一天,唐琬跟赵士程到沈园游玩,与陆游碰巧相遇.看到唐琬已嫁做他人妇,陆游是百感交集,于是提笔在粉墙上留下了传世经典《钗头凤红酥手》.
  《钗头凤》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挹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后来,唐婉再游沈园时看到这首词并且提笔和之.这就是与之齐名的《钗头凤•世情薄》.据说回去后不久,唐婉就抑郁而亡,陆游抱恨终生.
  《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两个悲剧中有一个相似的细节就是:唐婉离异后很快就再嫁了,而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也很快就有人上门提亲.这似乎跟我们对封建社会的一贯印象不符.我们一直以为在封建社会里,女子被休回娘家后是遭人歧视的,所谓“好女不事二夫”,妇女再嫁是受人嘲骂的.可是为什么唐婉和兰芝被休回娘家后却都是很快就有人主动上门求亲,似乎并没有瞧不起她们.这个问题该怎么解释呢?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
  现在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汉代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同时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了共识,就是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的自由.历史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比如: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用一曲《凤求凰》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二人的结合演绎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爱情佳话.
  看来,两汉时候正统儒家言论还没有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直到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封建礼教才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才为社会所不容了.
  虽然说汉代社会对女子再婚比较宽容,但是如果像县令、太守这样的官宦人家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个妻子,那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无论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还是社会舆论,都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吏不太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的美丽、何等的贤惠.既然县令太守家接二连三向兰芝求婚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为什么在这首诗中却出现这样的情节呢?请大家思考,说说你的理解.[提问学生,出示PPT归纳]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总要高于生活,这种艺术化的写法有两个好处.
  一是是为了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从而表现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这是在替刘兰芝鸣不平,同时也使读者心里长长地出了口恶气.
  另外,这个情节也是广大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遣休回娘家,被封建家长和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还大有人在.广大群众就把对这些弱女子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她们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自然而然地寄托在刘兰芝的身上了.
  2、 恋子说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是出于“恋子情结”赶走了兰芝.课文里焦母对仲卿说过“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我们可以推想,焦家大概曾经是个有一定地位的官宦之家,但由于焦父早逝造成了焦家的家道中落.在这种情况下,焦母身负着抚养焦家后代,重振焦家的重任,无疑会对仲卿这个焦家唯一的男孩子寄予厚望.可以想像,自从丈夫去世后,儿子占据了焦母全部的精神空间,甚至成为她唯一的精神寄托.但自从兰芝嫁入焦家后,焦仲卿的感情自然更多地集中在兰芝身上,或许无意之中对焦母的感受有所忽略.这使焦母感到兰芝在跟自己争夺儿子的感情,自己正在失去儿子.这种感觉引起了她的恐惧和对兰芝的不满.她开始不自觉地视兰芝为敌人,处处跟她作对,排挤这个外来的儿媳妇.
  假设焦母的恋子情结是造成兰芝被遣的真正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可以进一步解读焦仲卿和刘兰芝这两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首先我们看焦仲卿.焦仲卿在兰芝被遣时没有能够说服母亲留下兰芝,作为一个丈夫竟然没有能力保住自己的妻子,他会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第一印象?[提问学生]
  他这种胆小、懦弱、缺乏主见的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提问学生]
  我们认为他的性格形成,一方面很可能跟他长期生活在焦母专制、霸道的母爱之下有关.另一方面,封建时代历代标榜孝道,所谓“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说父母永远都是对的,做儿子的什么都是父母的,连自己的头发丝都不能随便弄丢了,娶谁休谁当然得由父母说了算.汉朝法律还规定∶\"不孝,弃市\",也就是说不孝是死罪.在虚伪的“孝道”的枷锁之下,仲卿对母亲的不近情理也只能惟命是从.他本身懦弱的性格和封建社会虚伪的孝道,共同决定了他不敢、也不能作出最为彻底的反抗.尽管如此,焦仲卿对兰芝的感情之深厚仍然是有目共睹的.当得知母亲对妻子的不满和排挤时,他就曾为兰芝求情、辩护.大家看,是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呢?[提问]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这两句话是说我这辈子看来是当不成大官了,请您别指望了.能娶到兰芝这样的媳妇已经是我的福气,我很满足了.最后他还坚决表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可以想象,一向对母亲百依百顺的他,能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显然是对兰芝的爱情在支撑着他,使他鼓起反抗母亲的权威的勇气,从中我们可以足见他对兰芝的深情.请大家看课文,找找课文中还有哪些能够表现焦仲卿对兰芝的爱情的诗句.
  [明确]•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可以说,在孝道与爱情的两难境地中,焦仲卿最终还是选择了爱情.我个人认为,其实仲卿比兰芝更忠于爱情,更坚决地追求爱情.甚至可以说,正是在焦仲卿一片痴情的感召下,刘兰芝的爱情才被唤起了、激发了.为了证实这一点,下面我想请大家再从诗中找出表现兰芝对仲卿的爱情的诗句.
  [明确] 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薄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
  这两组诗句一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仲卿对兰芝的感情流露是自始至终的,而兰芝对仲卿的感情表露则主要出现在二人泣别之后.过去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是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这也许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如果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个问题,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那就是“兰芝请归”.请归,就是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兰芝为什么要主动请求被休回娘家呢?对此人们一般都理解为这表现了兰芝性格的自尊和刚强.正是这种理解使兰芝这个人物形象近乎完美的同时也非常平面化、符号化.如果我们能试着把兰芝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进行人性化一些的理解,那么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有深意的形象.
  大家看,故事一开始,刘兰芝先叙述了自己婚前所受的教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兰芝说这几句话有什么用意呢?[学生讨论]
  很明显,这几句话是兰芝在向丈夫焦仲卿表白自己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她表白的不是对丈夫的爱情,而是自己的价值,因为在那个时代,她是不能仅凭着爱情的名义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正待遇申辩的.因为当时,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她自己的观念里,爱情并不是婚姻的保障,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基础.在婚姻的解除条件“七出”中没有哪一条与爱情有关.要知道,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只能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结合也概莫能外.这样结合之后的婚姻生活,刘兰芝的感受怎样呢?用她自己的话说——“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苦悲的原因是什么呢?[提问]一是,“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自己长期独守空房,难免孤单寂寞.另一方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每天辛苦劳作,反遭婆婆嫌弃.对于婆婆的无端挑剔,兰芝感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在这里兰芝似乎也觉察出婆婆的敌意和排挤并不是多年媳妇熬成婆的那种压抑所致,因此自己的忍让并不能唤起婆婆同病相怜的同情.在作出种种努力之后,她对这场婚姻最终失望并且产生了摆脱这场婚姻的想法,于是她提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重读兰芝的这一段冷静而理智的陈述,我们可以感觉到,兰芝之所以主动提出休回娘家,是因为她并不爱焦仲卿,这时的兰芝对丈夫是没有所谓爱情的,有的只是道义上的夫妻关系.但这绝不能说明兰芝是无情无义的,事实上一个在夫家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自尊心很强的女子,是不可能对丈夫产生真正的爱情的,充其量只能是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推断,此时的兰芝没有对仲卿产生爱情的心理基础.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正如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焦仲卿一直是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只是迫于孝道的压力,暂时屈从母亲的旨意.当他在“夫妻夜话”中说出自己的缓兵之计来劝慰兰芝时,兰芝却很理智地拒绝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而且,在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带来的嫁妆之后,她说道:“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这时她是作好了跟仲卿分道扬镳的心理准备的.
  可是第二天,就在回娘家的路上,她的情感发生了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原因很可能是焦仲卿进到车里对她说的那番誓言深深打动了她,同时,即将分离的特殊情境也常常会触动一个人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总之感于此情此景吧,她终于说道:“感君区区怀!”看来她的心弦这才被仲卿的真情拨动了.接着她说道:“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可见这时兰芝才开始有了对两人重新团聚的期望.于是,她也立下了爱情的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兰芝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直到她与焦仲卿被拆散时,突然的变故——分离,才使这对夫妻真正相爱了.于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一段凄婉缠绵的爱情故事真正拉开了序幕.
  3、门阀说
  这种说法认为,兰芝被驱谴是由于焦母的门第观念.
  首先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门阀”.门就是门第,是指在封建社会里有较高地位;阀,就是财阀,是指在当时的社会上拥有较多财富.门阀一旦联合来就会双方互补,有钱又有势.
  大家知道,汉魏之际,一些有钱却没地位的新兴地主或暴发户往往以嫁娶为手段攀起门第,以抬高自己的地位;而一些有地位但没钱的家庭也不得不以联姻的方式维持或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焦刘的婚姻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互补互利的婚姻.我们不妨先看看刘兰芝的穿着,文中哪写诗句是描写兰芝的穿着的?[学生回答]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衤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
  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兰芝的严妆实际上并非清纯朴素之美,而是非常华贵之美.这身装扮在当时是需要相当的经济基础的.另外,在夫妻夜话时,兰芝还罗列了自己带来的嫁妆,都有哪些呢?[提问学生]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从这些嫁妆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家无疑是非常的富有.还有,她在娘家的闺房也不寻常,写闺房的句子有哪些?[提问学生]
  “移我夹璃榻,出置前窗下.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兰芝的娘家能以绫罗做衣,琉璃作榻,可见绝非普通劳动人家.兰芝家如此富有,是不是官宦人家呢?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兰芝不是出身于门第较高的官宦人家呢?[提问学生]
  兰芝对仲卿说: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
  兰芝对焦母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
  焦母对仲卿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我们看,在驱谴兰芝的过程中,多次提到了贵贱问题,而且都是焦母和兰芝在提,看来出身贵贱是焦母与兰芝之间心存芥蒂的一个关键.我们能感觉到,焦家的门第显然是高于刘家的.而焦母的门第观念显然是很浓厚的,兰芝在她眼里只是个出身平民的贱媳,因此,焦母才安排她从事繁重的家庭劳动,才对她的一举一动都投以挑剔的目光.而兰芝在辞别婆婆时的“严妆”,显然是想要为自己讨回尊严的一个举动.借助于显示她的富有,来反衬焦家的贫寒,以“兼愧贵家子”来揭露焦家的自视清高.至于焦家,显然色厉内荏,只是个空架子.新媳妇整日地劳累,没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享受,儿子也不过是一般的“小吏”,焦母还自视了不起.可以说焦母的门第观念造成了紧张的婆媳关系,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4、无子说
  这种说法认为,焦母驱逐兰芝是因为兰芝没有子嗣.在诗里焦仲卿说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看来他们已经结婚两三年了,而刘兰芝还没有生下一男半女(从诗中任何地方都看不出有孩子),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就因为着急抱孙子焦母才驱逐了兰芝呢?这就需要我们对古代的婚姻制度有所了解.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婚姻制度是遵循“七出三不去”的原则.七出是休妻的七个具体条件,三不去是对七出的限制.
  [出示]七出是:一是无子,二是淫,三是不顺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盗窃,六是妒忌,七是患恶疾.
  三不去:一是有所取无所归,二是与夫守三年丧,三是前贫贱后富贵.
  如果是因为不生孩子这个原因,焦母大可以直接引用 “七出”的第一条打发兰芝走人,没有必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拐弯抹角.话说回来,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文化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要知道,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人追求的婚姻理想.因此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如果是因为无子而出妻一般也要等到女方50岁过了生育年龄以后.况且,古代有纳妾的制度,妾所生的孩子都以妻为母,就等于是妻的孩子.在焦仲卿的这样的官宦家庭里,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看来,刚刚结婚二三年就因为无子而休掉兰芝在当时看来也不是十分合理的借口.
  二、结束语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首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关于这件事的任何理性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那就是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孔雀东南飞》才能够穿越千年的历史,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看待这个故事的,也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总之,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完成对这部作品的解读.理解了这一点,就是我们这节课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