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的南北岸的形成与发展.哪边先形成,怎样发展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6:08:35
崇明岛的南北岸的形成与发展.哪边先形成,怎样发展的?

崇明岛的南北岸的形成与发展.哪边先形成,怎样发展的?
崇明岛的南北岸的形成与发展.哪边先形成,怎样发展的?

崇明岛的南北岸的形成与发展.哪边先形成,怎样发展的?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原处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这样一来,崇明岛便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它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   公元618~626年(唐武德年间),在东布洲(今吕四一带)南面水中涨出两个沙洲.两洲隔水70余里,时名东沙、西沙(又名顾俊沙),这就是岛的前身.1025年(宋天圣三年),于东沙西北续涨姚刘沙(因姚、刘两姓先居而得名),并与东沙接壤.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姚刘沙西北隔水50里处涨出三沙(因三次叠涨而成,故名;又说因句容朱、陈、张三姓先居而得名).   1271~1368年(元朝),先后涨出营前沙、马驮沙、张蒲沙等10余沙.元末明初,东沙坍没,西沙坍存无几,三沙北涨,姚刘沙南坍北涨,渐与三沙连壤.1399~1644年(明建文初年至明末)先后涨出马鞍沙、陈恩沙、高明沙、小阴沙、长沙、袁家沙、响沙、高头沙等30余沙.1522~1722年(明嘉靖初年至清康熙末年),诸沙涨坍频繁.姚刘沙与三沙坍没,西沙、陈恩沙、樊濂沙等先后陷于水,平洋沙先大涨而后大坍,而长沙却与坍存之平洋沙和周围的袁家沙、吴家沙、响沙、南沙诸沙涨连成片.1644年左右(明末清初),崇明岛在涨中连成东起高头沙、西至平洋沙,长200里、宽40里的一个大岛.   1644~1722年(清顺治、康熙年间),又涨出日隆沙、永安沙、平安沙、东三沙等30余沙.   清末,全岛上已有长沙、响沙、吴家沙、新灶沙、日兴沙、日旺沙、永丰沙、永隆沙、永福沙、沈阜沙、终兴秒、仙景沙、永宁沙、龙珠沙、洪勋沙、永盛沙、利民沙、箔沙、高头沙、七滧小阴沙、向阳沙、永寿沙、东旺沙、小团沙、烂沙、孙家沙、东大阜沙、长安沙、协安沙、袁家沙、太平日隆沙、永安沙、胁里沙、永庆沙、新镇沙、定成沙、保定沙、平安沙、日升沙、南沙、满洋沙、长兴沙、协兴沙、北沙、永旺沙、杨家沙、惠安沙、永兴沙、日盈沙、连珠沙、西庆升沙、南连升沙、北连升沙、永泰沙、永昌沙、协旺沙、固安沙、合隆沙、定安沙、永定沙等6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