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12:02:04
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
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在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当人口的生产成本——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

资源内涵
(一)近年来学术界已在关注并实际地扩展着资源概念
资源所涵盖范围的扩展,学术界人士也已开始给予关注,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对资源的内涵做出了某些新的探索与阐释。1991年就有人提出:资源的内涵应当包括现存的各种自然要素及由其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产出的各种经济物品及由其组成的各种经济环境,最后是人类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增长的人口、知识、技术、...

全部展开

资源内涵
(一)近年来学术界已在关注并实际地扩展着资源概念
资源所涵盖范围的扩展,学术界人士也已开始给予关注,在一些学术著作中,对资源的内涵做出了某些新的探索与阐释。1991年就有人提出:资源的内涵应当包括现存的各种自然要素及由其组合而成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利用自然要素加工、改造、生产出的各种经济物品及由其组成的各种经济环境,最后是人类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并不断增长的人口、知识、技术、文化、管理体制等。其进而认为,只要能进一步有利于经济物品的生产或使用价值的提高,均可称之为资源。由此,作者将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智力资源三大类。1993年出版的《资源经济学》一书,作者将资源分为四大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近期又有人提出并论述了泛资源概念,认为:资源是"对人类或非人类有用或有价值的所有部分的集合",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社会资源(如权力)。《文化经济学通论》更明确地提出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列并统一于资源的命题。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已经较为普遍地关注起资源概念的拓展,开始将非自然的即社会及人文性质的资源形态纳入资源概念内涵之内。
(二)外延的扩展使资源内涵由原本单一的清晰走向多样的含混
众多新资源形态被纳入资源之内,这使得原本清晰的资源内涵愈来愈步人含混。资源,人们历来认为其就是指土地、矿藏等自然资源,在使用上从来不曾发生过歧义。但随着资源概念的泛化,却出现了含混不清的现象。即如上述引用的种种对于资源概念的用法,如果仔细推敲起来,其共同的特征仅只是使用者依照自己的理解,指明了资源是什么,包括着哪些内容,而对于可以界定资源特质的特征和特性却未能做出阐释,即使是在概括资源类型或种类时,也未能反映出已经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并发生着作用的诸多资源形态。这些分析与阐释,较之过去那种仅将资源局限于自然资源的状况有了较大发展,但仍远未充分反映出当今历史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要求。首先,资源和资源形态相混同。资源是对众多实际存在的资源形态的概括,而资源形态则是资源存在的具体形式。在自然经济中,由于资源内涵及其存在形态单一,因而对于两者加以区别的必要性还不大。但在资源内涵,特别是其存在形态扩展之后,资源和资源形态即资源存在的具体形式之间,就有了加以区分的必要。其次,缺乏对资源形态具体而明确的分类研究。上面引述的论著中,尽管已经提到众多的资源形态,但未能够对资源形态做出性质、功能等方面的分类阐释。当资源的具体形态已经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扩展起来之后,不仅原本不属于自然资源的自然存在物已归属于资源,而且许多非自然的存在,如资本、科技、信息、知识、形象等,也都纳入到资源范畴之后,对资源形态的分类研究,就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须的了。最后,对资源的定义和论述缺乏历史感。在自然经济中,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和开采能力,自然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所需要的开采条件也比较简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只要指出哪些存在物属于资源范围也就可以了,不必在定义资源概念时设置更多限制。而在世界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愈来愈多地看到资源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其形态在扩展,其功能在增加,其被开采时所需条件也在日益复杂、强化和艰难。原来资源的定义,既看不出资源的这种历史发展过程和性质,也难以涵盖所有资源形态的共同性内容,因而也就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可以说,新的资源概念,该是破门而出的时候了。
(三)现代资源概念的定义以及阐释
全面考虑到资源的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以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对资源作如下定义:所谓资源,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着,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由人类劳动而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对这一定义的含义可以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阐释。
第一,资源必须是能够创造出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就资源的本体而言这意味着只要是被用来创造财富或资产的要素,包括物质的、精神的、体制的,或者人的知识与能力,社会的资本、科技与文化等都属于资源。这就将资源同资产区分开来。不管作为资源的要素,其本身是自然的产物(如待开采的矿藏),还是人类劳动的结果即本身已经是财富或资产,如用做原材料的农产品,它们一概是以生产要素的形态被投人生产过程中去的,换句话说,只要是用于生产过程以创造财富的要素,都属于资源范围。
第二,资源转化为资产或财富是经过人类劳动实现的。这是就资源、劳动和资产三者关系讲的。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地构成现实意义上的资产,而是经由劳动的加工而形成可供人们满足需要的财富的。就财富或资产而言,它的被生产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资源,一是劳动。这就在两个方面界定了资源的范围。一方面,只有同资产形成有关的要素才可能成为资源。另一方面,一些要素即使同财富形成有关,也须经由劳动才能创造出可供人们消费使用的资产或财富。
第三,资源必须是现实中已经存在,并且有条件开发利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这是就资源的现实性而言的。人类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受着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一个时代的人们所能实际利用的资源只能是它的现实形态。就是说,人们对于资源的运用范围总是相对确定的,客观上有一个大致的规范。这一范围又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力量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地扩大着,演变着,一些新的资源被开采出来了,而另一些资源则被废弃了。这样一来,对于一个确定历史时期的人类来说,资源以三种形式存在着:废弃资源,它们以垃圾形式存在着,这往往是一种过时的资源;现实资源,即当前有条件开发利用以及正在开发利用的资源;潜在资源,指那些目前尚无条件开发而在将来却能够被利用来创造财富的种种要素,这是一种非现实资源。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活动来说,所谓资源只能是现实的,既非废弃的,也不是潜在的。
(四)资源与资产的区别
资源是资产的源泉,资产是资源的结果,实现由资源到资产转化的中介是劳动。这一区分的重大意义在于这样一些方面。首先,明确了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就是其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着前提性质的要素,使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其次,指明了资源转化为资产的条件是人类的劳动,是劳动与资源的结合创造出财富,单纯的劳动或单纯的资源都不能有财富的产生。再次,指明了增加财富的途径。从创造更多的财富角度看,人类活动的范围、人类增加社会财富的途径是两条:一是开拓资源的品类与数量,提高其质量;一是提高劳动水平与效率,这包括着人类智力、知识和劳动能力的提高,也包括着生产工具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资源是创造资产或财富的源泉,而资产是经由劳动创造出的现实财富,其最终意义或价值是通过满足人类的消费需要来保证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说资源是财富的"源泉",这表明资源是创造财富的一种条件、一种环境、一种前提,它既不能直接地等同于财富,也不能直接地流溢出或转化为财富,而必须经过人类的生产劳动以实现两者的结合,并从而产生出财富。财富、资源和生产劳动三者的关系可用以下图式表现出来:
资源--劳动--资产(财富)
这也正好对应了前述资源、活动和目标三者关系的公式。资产或财富是人类生产活动的目标,而劳动本身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所说的财富之父。资源和劳动的结合便构成了生产,才创造了财富。这也意味着,人类生存是由资源和劳动两大因素支撑着的。
(五)资源和资产之间还存在着既互相依存又相互转化的一种辩证关系
互相依存是说,资源的意义在于可以创造出资产,而资产的创造离不开资源的准备。而两者的转化则意味着,资产或财富,既可以用来满足消费需要,也可以作为生产要素重新投入生产活动,一旦它被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就由资产转化成了资源。这里最具典型意义的是一些著名的品牌,比如国外著名的品牌"可口可乐",其价值可达300亿美元,是一笔惊人耳目的巨额无形资产。我国家电行业的第一品牌海尔品牌价值达265亿元。据报载,这一无形资产1999年比1998年净增73亿,同比增长38%。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著名品牌的价值,取决于它被重新投人生产过程以生产出新的产品。当它们被重新投人生产过程时就已经成为资源,即无形资源,而不能再归之为资产了。在这里,同一个东西即品牌,既可以是资产,又可以是资源。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看它是否被重新投入生产过程。总之,资源和资产是相比较而存在、相转化而发展的。
或许正因为两者有着如此紧密的关系,在一些论著中,也就有意或无意地常常将两者混同,甚至等同起来使用。有著作认为,无形资产就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主要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重要经济资源"。这就将资产与资源直接地等同了起来。书中还引述了美国《会计手册》的同样说法,并予以肯定。在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更是经常见到或听到这种情形。如本书作者在东南沿海数座城市考察无形资源的过程中,就常常听到将资产和资源混同使用的情形,同一个人在说明同个问题时,只要是涉及资源和资产,就会出现一会儿资源,一会儿资产的表述。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是应当将两者加以区分的时候了。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