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0:34:05
保护文物的故事

保护文物的故事
保护文物的故事

保护文物的故事

  提供楼主1个文章,希望能给楼主一点帮助.


   

                                       定陵悲剧昭告:千万别乱开帝陵

  面对中国各地挖掘帝王陵墓的呼声,专家呼吁,在中国文物保护意识与技术尚未完备的当下,应审慎评估,避免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中国在1957年挖掘明神宗万历的「定陵」后,将万历帝后的棺椁「清理」出地宫,丢到山沟中;万历皇帝的尸骨不久后还在「文化大革命」中遭砸碎焚毁.

  据中央社台北26日电,广东「南方周末」报导,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日前在部落格(博客)上发表文章说,「是打开(秦)始皇陵墓的时候了」,引发广泛关注.类似的争论已持续50年,但关于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未有定论.

  报导说,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明十三陵之一,埋葬著万历皇帝和他两位皇后的遗体,是唯一一座由政府主动挖掘的帝王陵墓.

  1955年,郭沫若、沈雁冰、邓拓、范文澜等人提出「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经当时的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肯,决定挖掘明十三陵中的「长陵」.「长陵发掘委员会」随之成立,由赵其昌担任挖掘工作队队长.出于偶然的原因,进展迟缓的长陵挖掘工作转移到定陵.

  1957年5月,使用铁铲、手电筒等工具,人们打开定陵地宫,取出丝绸、青花瓷等文物.第一个进入地宫的赵其昌也被称为「定陵挖掘第一人.」

  现今80高龄的赵其昌说,「我不但参与这事,更是这里面的主角,我个人就更不愿意谈这事.」他表示,市面上形形色色关于定陵的书籍都是「瞎说」,他只曾为一本内容相对真实的书籍写序.

  这本名为「定陵地下玄宫洞开记」的书籍,记载定陵文物被毁坏的经过:

  1959年9月30日,曾铲下定陵第一铲土的工人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马上就要开馆了,既然复制的棺椁已经做好,原来的棺椁就没用处了.你带几个人到地宫清扫,把那些棺木抬出来,好迎接领导来检查清洁卫生.」

  随后,数十名警卫在主任指挥下,将沉重的棺木抬起,来到宝城上,将三具巨大的棺椁丢下墙外,哗啦啦滚入山沟.

  赵其昌说,「你知道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正处于大跃进时期,很多事很不严肃,经过我手毁的东西也不少.虽然不是我直接去毁,但至少也是在我当政时期.」

  据报导,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有次陪同外宾参观定陵,定陵博物馆的一名负责人提议:「总理,您看是不是在这明楼上挂一幅红军长征的图画?」

  周恩来惊奇地看了一眼面前的人,面带愠怒对陪同人员说,「我参加过长征,我不会画,你们谁会画?」随后,献策者红著脸躲到众人身后,不敢再吭声.

  赵其昌表示,这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在当时是意识形态的必然.其后的「文革」,定陵更逃不过政治的阴影.

  「文革」一开始,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尸骨就被摆到定陵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由一名20岁的女讲解员组织展开批斗.在「打倒保皇派」的口号声中,十多名大汉将石块猛地朝尸骨丢去,三具尸骨被击得七零八落.而后,烈焰腾起,三具尸骨被炸碎,烟灰四散飘落.

  1965年,郭沫若等人再度提出挖掘长陵,遭周恩来否决.

  另一方面,文物大省陕西省对挖掘帝陵的兴趣更为热切.「文革」前,开挖中国第一个女皇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墓「乾陵」的准备工作就已完全做好.

  郭沫若得知陕西发现乾陵地宫陵道,并计画开挖的消息后,非常兴奋,盼望有生之年能亲眼目睹传说中保存在地宫内的书圣王羲之「兰亭序」手迹.

  报导说,郭沫若打算以与周恩来多年的老交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说服周恩来.但当他说完开挖乾陵的好处及必要性后,周恩来只说了一句,「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成为中央的政策延续至今.

  一名前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陕西方面力主开挖乾陵由来已久.「1986年就提出过报告.1995年9月西安召开全国文物工作会议,陕西省领导又提出来,我还是不同意.公元2000年老山汉墓发掘后,陕西又有人提出『抢救性发掘』秦始皇陵、乾陵的计画.对这些计画,国家文物局都给予坚决否决.」

  北京大学考古学教授王迅、赵化城等人认为,这里除了文物大省的利益驱动,还掺杂好奇心、成就感、时代气氛及学术潮流,以及部分考古人员急于见到文物的「私心」影响.

  北大考古学教授宿白表示,有些省份一直主张要挖掘帝王陵墓,无非是受经济利益驱动.定陵出土的丝制品是一个教训,现在不敢动,一动就成碎末了.

  他指出,「万历至今才三四百年历史,乾陵有1000多年历史了,怎敢保证万无一失?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特别是丝绸,至今放在冰箱里冷藏不敢拿出来示人,不是足以说明保护条件不过关吗?」

  赵其昌说,现在吵著要挖武则天陵、秦始皇陵,是把考古工作当成广告,文明的成果变成商品,从上到下都把它当做一种猎奇来看待.其实考古只有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但时下经济价值人们最愿意听,为政者最愿意讲.坚守考古这一事业真正价值的考古学家也越来越少.」

  他表示,「定陵当时我是赞成挖的,但就是因为我经历的一切,现在我哪一个帝王陵都不赞成挖!」

  另一方面,中国考古面临著猖獗盗墓和此起彼落的重大工程压力.目前进行的考古工作绝大多数都是抢救性挖掘,即因为工程建设发现的遗址或文物.

  一名国家文物局官员说,「这些属于不挖不行的报批项目,差不多占到全部考古工作量的80%.」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教授陈淳指出,挖宝式的考古方式早已被国际学界唾弃.「我们国内一些考古评奖活动简直办成挖宝大奖赛,找个好的墓去挖一下,轰动一下,这就不是在考古了.考古学的成就不是以你挖出来的宝贝的价值衡量,而是以你研究的水平.」

  陈淳认为,考古学家应该像历史的侦探,在现场搜集任何有价值的讯息,试图复原当时的现场和犯罪过程,然后拿到法庭上指证.

  他感叹,「而现在的情况是110接报后,马上派人去案发现场,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用推土机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