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要求要2000字以上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8 22:20:22
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要求要2000字以上的论文!

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要求要2000字以上的论文!
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要求要2000字以上的论文!

请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要求要2000字以上的论文!
新中国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

(一)新中国成立时的经济基础.解放前,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旧中国国弱民贫,钢的最高年产量只有90多万吨,原煤只有6000多万吨,发电量不到60亿度,粮食最高年产量只有2700多亿斤,棉花不到1700万担.从1937年7月到1949年5月的12年间,国民党政府增发钞票14多亿倍,物价上涨85000多亿倍.1949年全国解放时,现代工业总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见高级中学代用课本《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几个问题》,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
(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建设新中国.解放前的旧中国,各族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受尽了欺压和凌辱.经过100多年前仆后继的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延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中国人民从长期的历史经验中深刻感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和建设新中国.此时,新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党领导和组织全国各族人民,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1、三年恢复时期的初步发展.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政权的建立,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的1949年至1952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经济,边打(朝鲜战争)、边稳(市场)、边建(恢复经济).在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同时,没收了官僚资本,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我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历史性的胜利.
2、“一五”时期的全面创建.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党中央审时度势,于1952年提出了以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内容的我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制定了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随着大规模的基本建设的开始,劳动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人民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对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到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煤炭产量达13100万吨,粮食产量是3901亿斤,棉花3920万担.“一五”计划期间多方面的比例关系处理较恰当、其发展较顺利.农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9%,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年均增长4.5%,年均积累率为24.2%,1957年较1952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增长42%,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3、“二五”时期的曲折发展.2004年11月26日《档案大观》第2版载赵晶莹的“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一文认为:“二五”时期,“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等为主的“左”倾错误泛滥.以至后来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全面建设在积极探索中走了一段弯路.
4、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深刻变化,初步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资料显示:从1949年到1983年我国的社会总产值增长了19.9倍,即由1949年557亿元增长到1983年的11.052亿元.1983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值同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相比的增长速度是:钢43.4倍,原煤11.5倍,原油331倍,粮食2.6倍,棉花5.5倍;有些产品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钢由1949年的第26位上升到第七位,粮食、棉花居世界首位,肉类居世界第二位.随着生产的发展,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逐步改善,科技术平迅速提高,文教事业有了较大发展.1983年大、中、小学的在校生分别为1949年的10.3倍、36.9倍和5.6倍.另据《中学政治辞典》(张鸿宾等著,工人出版社出版,1988年第1版)第200页载:我国科学工作者从1958年开始,经过6年零9个月的自主创新,于1965年9月17日在世界上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了胰岛素.这一杰出成就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的伟大历程中迈出关键性的一步.当这一伟大成果公布于世时,引起世界科学界的极大震动.国外把人工合成胰岛素、氢弹、人造卫星合称中国三大科学成就,后两者有的国家有,人工合成胰岛素是我国独创则成为举世瞩目的耀眼明珠.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我国经济与社会的
全面建设推进到改革发展稳定的新时期

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党的伟大在于能自觉地运用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大讨论,科学地分析自身成长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正如毛泽东在1942年3月30日《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一文中指出:“现在大家在研究党的历史,这个研究是必须的.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这当然不是说要把历史上每一件事统统搞清楚了才可以办事,而是要把党的路线政策的历史发展搞清楚.这对研究今天的路线政策,加强党内教育,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是必要的.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这个工作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现在正在开始做.”
(一)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地分析党的60年战斗历程.1、党的第一个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的第一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它是在延安整风运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延安整风从学习研究党的历史入手,正确回顾党的历史,特别是党在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分清了历史的大是大非,划清了正确和错误的界限,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迅速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理论和思想的基础.
2、党的第二个历史问题的决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毅然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奠定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1981年党的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党的第二个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党的60年战斗历程,总结了建国32年来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客观地分析“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准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确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指导作用.它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二)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辩证的分析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1、1978年前的经济体制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在1956年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既是集中的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大,经济体制某些方面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已显露.后虽经多次调整,因未触及企业自主权这个要害就跳不出原有的框架.之后的“文化大革命”,既破坏了经济建设又使经济体制上的弊端表现得更加严重.究其因除我国原来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外,就是在经济体制上形成了一种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
2、1978年前,表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有不完善的方面.我国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其基本面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适应的.建国后的深刻变化已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我国原来经济体制上的种种弊端,表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有不完善的方面,又和生产力发展是相矛盾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改革经济体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的,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主体、走共同富裕路的两条原则.离开它则是历史的大倒退.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促进生产力的更大发展.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首先在农村实行试点改革.党在农村试点改革主要是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重中之重”.为巩固与强化在农村取得的初步成果,党中央自1982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充分发挥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党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开放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后又开放了沿海城市进一步向内陆城市开放.这时全国到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的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显示出我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抉择.
(四)党的十二大,使新中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它的总特点是改革开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1、改革从农村开始是符合国情的战略决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党中央尊重群众愿望积极支持试验,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在全国推开.废除人民公社又不走土地私有化道路,而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体制的重大问题.8亿农民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基本取消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放开大部分农产品价格,使农业生产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农村经济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迅速发展,广大城乡人民得到显著实惠,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是中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造.它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农村致富和逐步实现现代化、促进工业和整个经济的改革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为适应改革从农村向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随之我党相继决定对科技、教育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党还强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都要进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和斗争.
2、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它的主要历史功绩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认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大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始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意义,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找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后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提出一整套外交战略即: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准则;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永不称霸.实现了中美建交,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恢复了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发展了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党的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局势,他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条件,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3、1992年10月,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四召开的背景是: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特别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3月,党中央政治局召开全体会议,随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决定.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今后15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实现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祖国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人心所向,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4、1997年9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立以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为此,中央先后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农业和农村工作、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制定“十五”计划、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五年间中国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为今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5、2002年11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对党的十五届以来的五年工作和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伟大实践的基本经验进行了科学全面的总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等各方面的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等重大问题的新举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中国将进入全面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表明:一是对前两年高能耗产业投资过热、产业发展中一味追求规模和产量的及时纠偏,二是中国将进入全面改革开放、自主创新的时代,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7年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创下了中国又是世界历史上的最高发展速度记录.当前中国所面对的已不是否要加快发展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不是进一步提高增长速度而是要改善管理与提高发展质量的问题.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全面创新是创新发展模式包括制度、市场、技术和观念的创新.制度创新是激励人们创造各种财富、知识、发明和文化的制度体系,市场创新是充分利用以国内外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两种资源、激活市场活力、提高市场效率.技术创新是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集成各种技术的创新、原始性和基础性创新.观念创新是充分利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念资源、提倡新思想、主意、观点和理念.中国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将从追求GDP为中心或GDP挂帅的旧发展观转向以人为本、以13亿人口共同富裕为中心的新发展观.全面改革就是全面消除各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全面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因素,处理、调节好不同地区集团或个人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激活所有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外开放是21世纪中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全面开放是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大潮流和趋势,建立全面开放的经济、市场、社会和文化.中国既要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和世界潮流,又要更多地贡献于世界经济、贸易与发展.
6、2007年10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五)以突出自主创新为主旋律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1、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期中国科学发展的主旋律.据资料显示:中国在核科技、空间科技、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技、信息科技等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最高水平,我国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继美国、苏联、法国后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的技术,至今保持着卫星发射安全可靠的最佳记录.我国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的测序,是参加这项被喻为又一次“阿波罗登月”大型科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在数学、理论物理、地球环境、资源考察等许多领域具有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优势;正负电子对撞机、银河巨型电子计算机和曙光并行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些相关领域的世界前列地位.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既让中国农民迅速地解决温饱问题,又对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吃饭”问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确实让人扬眉吐气.中国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在战略高技术和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软件、电动汽车、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等12个重大科技专项.“科教兴国”正日益发挥生产力的第一作用,“人才强国”这一全新战略将人才资源上升到第一资源的高度.超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发电设备等一大批重大成套技术设备研制启动.由我国科学家牵头16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实验室参加的“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已启动,开创了中国科学家领衔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的先河.在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和欧洲导航卫星系统“伽利略”计划等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中,中国正成为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2、世界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推动作用.据2005年第2期《求是》第61页载:在经济增长层面,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扩大.据估算,1999至2003年间全球经济增长部分的1/3是由中国经济完成的.2006年第5期《求是》第58页载: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18.2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额为1.42万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9.9%和23.2%.而2004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我国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庞大市场之一,连续多年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并拥有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目前中国占世界经济的总量和全球贸易额并不高,但2004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8.2%,贸易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6%.国际舆论公认中国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动机”.中国努力发展与各国的互利经济合作,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和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南南合作,推动各国的共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大,与世界经济关系不断加强,各国在经济运作中都难以轻视中国因素的存在.
展望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对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