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的制造用途都有什么?很好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7:05:41
激光的制造用途都有什么?很好奇

激光的制造用途都有什么?很好奇
激光的制造
用途都有什么?很好奇

激光的制造用途都有什么?很好奇
激光的最初的中文名叫做“镭射”、“莱塞”,是它的英文名称LASER的音译,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单词头一个字母组成的缩写词.意思是“通过受激发射光扩大”.激光的英文全名已经完全表达了制造激光的主要过程.1964年按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建议将“光受激发射”改称“激光”.激光应用很广泛,主要有激光打标、光纤通信、激光光谱、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切割、激光武器、激光唱片、激光指示器、激光矫视、激光美容、激光扫描、激光灭蚊器等等.
目录
1简介
2起源
理论
例子
3规律
4发展时间表
5特点
(一)定向发光
(二)亮度极高
(三)颜色极纯
(四)能量密度极大
6其他特性
7伤害
8中国的激光产业发展
9现代激光器
超快激光器
皮秒连续锁模激光器
激光美容
10激光的应用
概览
在医学中的应用
在军事中的应用
激光通信
在工业上的应用
激光玻璃
激光冷却
激光核聚变
11激光研究新进展
12“激光革命”意义非凡
13安卓游戏
基本信息
游戏介绍
游戏图册
14iphone游戏
1简介
激光是20世纪以来,继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之后,人类的又一重大发明,被称为“最快的刀”、
镭捷激光灯管
“最准的尺”、“最亮的光”和“奇异的激光”.它的亮度约为太阳光的100亿倍.
激光的原理早在 1916 年已被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现,但直到 1960 年激光才被首次成功制造.激光是在有理论准备和生产实践迫切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一问世,就获得了异乎寻常的飞快发展,激光的发展不仅使古老的光学科学和光学技术获得了新生,而且导致整个一门新兴产业的出现.激光可使人们有效地利用前所未有的先进方法和手段,去获得空前的效益和成果,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起源
理论
激光的理论基础起源于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技术理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一理论是说在组成物质的原子中,有不同数量的粒子(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在高能级上的粒子受到某种光子的激发,会从高能级跳到(跃迁)到低能级上,这时将会辐射出与激发它的光相同性质的光,而且在某种状态下,能出现一个弱光激发出一个强光的现象.这就叫做“受激辐射的光放大”,简称激光.
例子
1958年,美国科学家肖洛(Schawlow)和汤斯(Townes)发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当他们将氖光灯泡所发射的光照在一种稀土晶体上时,晶体的分子会发出鲜艳的、始终会聚在一起的强光.根据这一现象,他们提出了"激光原理",即物质在受到与其分子固有振荡频率相同的能量激发时,都会产生这种不发散的强光--激光.他们为此发表了重要论文,并获得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0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休斯实验室的科学家梅曼宣布获得了波长为0.6943微米的激光,这是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第一束激光,梅曼因而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激光引入实用领域的科学家.
1960年7月7日,梅曼宣布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诞生,梅曼的方案是,利用一个高强闪光灯管,来激发红宝石.由于红宝石其实在物理上只是一种掺有铬原子的刚玉,所以当红宝石受到刺激时,就会发出一种红光.在一块表面镀上反光镜的红宝石的表面钻一个孔,使红光可以从这个孔溢出,从而产生一条相当集中的纤细红色光柱,当它射向某一点时,可使其达到比太阳表面还高的温度.
前苏联科学家尼古拉·巴索夫于1960年发明了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的结构通常由p层、n层和形成双异质结的有源层构成.其特点是:尺寸小、p合效率高、响应速度快、波长和尺寸与光纤尺寸适配、可直接调制、相干性好.
3规律
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实质上是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吸收或辐射光子,同时改变自身运动状况的表现.
微观粒子都具有特定的一套能级(通常这些能级是分立的).任一时刻粒子只能处在与某一能级相对应的
物质与光相互作用的规律
状态(或者简单地表述为处在某一个能级上).与光子相互作用时,粒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并相应地吸收或辐射光子.光子的能量值为此两能级的能量差△E,频率为ν=△E/h(h为普朗克常量).
光子-图册(2张)
1. 受激吸收(简称吸收)
处于较低能级的粒子在受到外界的激发(即与其他的粒子发生了有能量交换的相互作用,如与光子发生非弹性碰撞),吸收了能量时,跃迁到与此能量相对应的较高能级.这种跃迁称为受激吸收.
2. 自发辐射
粒子受到激发而进入的激发态,不是粒子的稳定状态,如存在着可以接纳粒子的较低能级,即使没有外界作用,粒子也有一定的概率,自发地从高能级激发态(E2)向低能级基态(E1)跃迁,同时辐射出能量为(E2-E1)的光子,光子频率 ν=(E2-E1)/h.这种辐射过程称为自发辐射.众多原子以自发辐射发出的光,不具有相位、偏振态、传播方向上的一致,是物理上所说的非相干光.
3. 受激辐射、激光
1917年爱因斯坦从理论上指出:除自发辐射外,处于高能级E2上的粒子还可以另一方式跃迁到较低能级.他指出当频率为 ν=(E2-E1)/h的光子入射时,也会引发粒子以一定的概率,迅速地从能级E2跃迁到能级E1,同时辐射一个与外来光子频率、相位、偏振态以及传播方向都相同的光子,这个过程称为受激辐射.
可以设想,如果大量原子处在高能级E2上,当有一个频率 ν=(E2-E1)/h的光子入射,从而激励E2上的原子产生受激辐射,得到两个特征完全相同的光子,这两个光子再激励E2能级上原子,又使其产生受激辐射,可得到四个特征相同的光子,这意味着原来的光信号被放大了.这种在受激辐射过程中产生并被放大的光就是激光.
爱因斯坦1917提出受激辐射,激光器却在1960年问世,相隔43年,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普通光源中粒子产生受激辐射的概率极小.当频率一定的光射入工作物质时,受激辐射和受激吸收两过程同时存在,受激辐射使光子数增加,受激吸收却使光子数减小.物质处于热平衡态时,粒子在各能级上的分布,遵循平衡态下粒子的统
激光
计分布律.按统计分布规律,处在较低能级E1的粒子数必大于处在较高能级E2的粒子数.这样光穿过工作物质时,光的能量只会减弱不会加强.要想使受激辐射占优势,必须使处在高能级E2的粒子数大于处在低能级E1的粒子数.这种分布正好与平衡态时的粒子分布相反,称为粒子数反转分布,简称粒子数反转.如何从技术上实现粒子数反转是产生激光的必要条件.
理论研究表明,任何工作物质,在适当的激励条件下,可在粒子体系的特定高低能级间实现粒子数反转.若原子或分子等微观粒子具有高能级E2和低能级E1,E2和E1能级上的布居数密度为N2和N1,在两能级间存在着自发发射跃迁、受激发射跃迁和受激吸收跃迁等三种过程.受激发射跃迁所产生的受激发射光,与入射光具有相同的频率、相位、传播方向和偏振方
激光
向.因此,大量粒子在同一相干辐射场激发下产生的受激发射光是相干的.受激发射跃迁几率和受激吸收跃迁几率均正比于入射辐射场的单色能量密度.当两个能级的统计权重相等时,两种过程的几率相等.在热平衡情况下N2N1,这种状态称为粒子数反转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受激发射跃迁占优势.光通过一段长为l的处于粒子数反转状态的激光工作物质(激活物质)后,光强增大eGl倍.G为正比于(N2-N1)的系数,称为增益系数,其大小还与激光工作物质的性质和光波频率有关.一段激活物质就是一个激光放大器.
如果,把一段激活物质放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反射镜(其中至少有一个是部分透射的)构成的光学谐振腔中(图1),处于高能级的粒子会产生各种方向的自发发射.其中,非轴向传播的光波很快逸出谐振腔外:轴向传播的光波却能在腔内往返传播,当它在激光物质中传播时,光强不断增长.如果谐振腔内单程小信号增益G0l大于单程损耗δ(G0l是小信号增益系数),则可产生自激振荡.原子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不同的能级,当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会释放出相应能量的光子(所谓自发辐射).同样的,当一个光子入射到一个能级系统并为之吸收的话,会导致原子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所谓受激吸收);然后,部分跃迁到高能级的原子又会跃迁到低能级并释放出光子(所谓受激辐射).这些运动不是孤立的,而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当我们创造一种条件,譬如采用适当的媒质、共振腔、足够的外部电场,受激辐射得到放大从而比受激吸收要多,那么总体而言,就会有光子射出,从而产生激光.
4发展时间表
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受激发射”理论,一个光子使得受激原子发出一个相同的光子.
1953年:美国物理学家Charles Townes用微波实现了激光器的前身:微波受激发射放大(英文首字母缩写maser)
1957年:Townes的博士生Gordon Gould创造了“laser”这个单词,从理论上指出可以用光激发原子,产生一束相干光束,之后人们为其申请了专利,相关法律纠纷维持了近30年.
1960年:美国加州Hughes 实验室的Theodore Maiman实现了第一束激光
1961年:激光首次在外科手术中用于杀灭视网膜肿瘤.
1962年:发明半导体二极管激光器,这是今天小型商用激光器的支柱.
1969年:激光用于遥感勘测,激光被射向阿波罗11号放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器,测得的地月距离误差在几米范围内.
1971年:激光进入艺术世界,用于舞台光影效果,以及激光全息摄像.英国籍匈牙利裔物理学家Dennis Gabor凭借对全息摄像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
1974年:第一个超市条形码扫描器出现
1975年:IBM投放第一台商用激光打印机
1978年:飞利浦制造出第一台激光盘(LD)播放机,不过价格很高
1982年:第一台紧凑碟片(CD)播放机出现,第一部CD盘是美国歌手Billy Joel在1978年的专辑52nd Street.
1983年:里根总统发表了“星球大战”的演讲,描绘了基于太空的激光武器
1988年:北美和欧洲间架设了第一根光纤,用光脉冲来传输数据.
1990年:激光用于制造业,包括集成电路和汽车制造
1991年:第一次用激光治疗近视,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用激光制导导弹.
1996年:东芝推出数字多用途光盘(DVD)播放器
2008年:法国神经外科学家使用广导纤维激光和微创手术技术治疗了脑瘤
2010年:美国国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表示,通过使用192束激光来束缚核聚变的反应原料、氢的同位素氘(质量数2)和氚(质量数3),解决了核聚变的一个关键困难.
5特点
(一)定向发光
普通光源是向四面八方发光.要让发射的光朝一个方向传播,需要给光源装上一定的聚光装置,如汽车的车前灯和探照灯都是安装有聚光作用的反光镜,使辐射光汇集起来向一个方向射出.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天生就是朝一个方向射出,光束的发散度极小,大约只有0.001弧度,接近平行.1962年,人类第一次使用激光照射月球,地球离月球的距离约38万公里,但激光在月球表面的光斑不到两公里.若以聚光效果很好,看似平行的探照灯光柱射向月球,按照其光斑直径将覆盖整个月球.
(二)亮度极高
在激光发明前,人工光源中高压脉冲氙灯的亮度最高,与太阳的亮度不相上下,而红宝石激光器的激光亮度,能超过氙灯的几百亿倍.因为激光的亮度极高,所以能够照亮远距离的物体.红宝石激光器发射的光束在月球上产生的照度约为0.02勒克斯(光照度的单位),颜色鲜红,激光光斑肉眼可见.若用功率最强的探照灯照射月球,产生的照度只有约一万亿分之一勒克斯,人眼根本无法察觉.激光亮度极高的主要原因是定向发光.大量光子集中在一个极小的空间范围内射出,能量密度自然极高.
激光的亮度与阳光之间的比值是百万级的,而且它是人类创造的.
激光的颜色
激光的颜色取决于激光的波长,而波长取决于发出激光的活性物质,即被刺激后能产生激光的那种材料.刺激红宝石就能产生深玫瑰色的激光束,它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如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和外科手术.公认最贵重的气体之一的氩气能够产生蓝绿色的激光束,它有诸多用途,如激光印刷术,在显微眼科手术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半导体产生的激光能发出红外光,因此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它的能量恰好能"解读"激光唱片,并能用于光纤通讯.但有的激光器可调节输出激光的波长.
激光分离技术
激光分离技术主要指激光切割技术和激光打孔技术.激光分离技术是将能量聚焦到微小的空间,可获得105~1015W/cm2极高的辐照功率密度,利用这一高密度的能量进行非接触、高速度、高精度的加工方法.在如此高的光功率密度照射下,几乎可以对任何材料实现激光切割和打孔.激光切割技术是一种摆脱传统的机械切割、热处理切割之类的全新切割法,具有更高的切割精度、更低的粗糙度、更灵活的切割方法和更高的生产效率等特点.激光打孔方法作为在固体材料上加工孔方法之一,已成为一项拥有特定应用的加工技术,主要运用在航空、航天与微电子行业中.
(三)颜色极纯
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或频率)决定.一定的波长对应一定的颜色.太阳辐射出的可见光段的波长分布范围约在0.76微米至0.4微米之间,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紫色共7种颜色,所以太阳光谈不上单色性.发射单种颜色光的光源称为单色光源,它发射的光波波长单一.比如氪灯、氦灯、氖灯、氢灯等都是单色光源,只发射某一种颜色的光.单色光源的光波波长虽然单一,但仍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如氖灯只发射红光,单色性很好,被誉为单色性之冠,波长分布的范围仍有0.00001纳米,因此氖灯发出的红光,若仔细辨认仍包含有几十种红色.由此可见,光辐射的波长分布区间越窄,单色性越好.[1]
激光器输出的光,波长分布范围非常窄,因此颜色极纯.以输出红光的氦氖激光器为例,其光的波长分布范围可以窄到2×10^-9纳米,是氪灯发射的红光波长分布范围的万分之二.由此可见,激光器的单色性远远超过任何一种单色光源.
(四)能量密度极大
光子的能量是用E=hv来计算的,其中h为普朗克常量,v为频率.由此可知,频率越高,能量越高.激光频率范围3.846×10^(14)Hz到7.895×10^(14)Hz.
电磁波谱可大致分为:
(1)无线电波——波长从几千米到0.3米左右,一般的电视和无线电广播的波段就是用这种波;
(2)微波——波长从0.3米到10^-3米,这些波多用在雷达或其它通讯系统;
(3)红外线——波长从10^-3米到7.8×10^-7米;
(4)可见光——这是人们所能感光的极狭窄的一个波段.波长从780—380nm.光是原子或分子内的电子运动状态改变时所发出的电磁波.由于它是我们能够直接感受而察觉的电磁波极少的那一部分;
(5)紫外线——波长从3 ×10^-7米到6×10^-10米.这些波产生的原因和光波类似,常常在放电时发出.由于它的能量和一般化学反应所牵涉的能量大小相当,因此紫外光的化学效应最强;
(6)伦琴射线—— 这部分电磁波谱,波长从2×10^-9米到6×10^-12米.伦琴射线(X射线)是电原子的内层电子由一个能态跳至另一个能态时或电子在原子核电场内减速时所发出的;
(7)伽马射线——是波长从10^-10~10^-14米的电磁波.这种不可见的电磁波是从原子核内发出来的,放射性物质或原子核反应中常有这种辐射伴随着发出.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对生物的破坏力很大.由此看来,激光能量并不算很大,但是它的能量密度很大(因为它的作用范围很小,一般只有一个点),短时间里聚集起大量的能量,用做武器也就可以理解了.
6其他特性
激光有很多特性:首先,激光是单色的,或者说是单频的.有一些激光器可以同时产生不同频率的激光,但是这些激光是互相隔离的,使用时也是分开的.其次,激光是相干光.相干光的特征是其所有的光波都是同步的,整束光就好像一个“波列”.再次,激光是高度集中的,也就是说它要走很长的一段距离才会出现分散或者收敛的现象.
7伤害
激光波长与眼睛伤害:在激光的伤害中,以机体中眼睛的伤害最为严重.波长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激光,眼屈光介质吸收率较低,透射率高,而屈光介质的聚焦能力(即聚光力)强.强度高的可见或近红外光进入眼睛时可以透过人眼屈光介质,聚积光于视网膜上.此时视网膜上的激光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提高到几千甚至几万倍,大量的光能在瞬间聚中于视网膜上,致视网膜的感光细胞层温度迅速升高,以至使感光细胞凝固变性坏死而失去感光的作用.激光聚于感光细胞时产生过热而引起的蛋白质凝固变性是不可逆的损伤.一旦损伤以后就会造成眼睛的永久失明.
激光的波长不同对眼球作用的程度不同,其后果也不同.远红外激光对眼睛的损害主要以角膜为主,这是因为这类波长的激光几乎全部被角膜吸收,所以角膜损伤最重,主要引起角膜炎和结膜炎,患者感到眼睛痛,异物样刺激、怕光、流眼泪、眼球充血,视力下降等.发生远红外光损伤时应遮住保护伤眼,防止感染发生,对症处理.
紫外激光对眼的损伤主要是角膜和晶状体,此波段的紫外激光几乎全部被眼的晶状体吸收,而中远以角膜吸收为主,因而可致晶状体及角膜混浊.[2]
可见波长激光的警告标签分别为红绿蓝紫
激光器通常都会标示有着安全等级编号的激光警示标签:[3]
第1级 (Class I/1):通常是因为光束被完全的封闭在内,例如在CD或DVD播放器内.
第2级 (Class II/2):在正常使用状况下是安全的,这类设备通常功率低于1mW,例如激光指示器.
第3 a/R级 (Class IIIa/3R):功率通常会达到5mW,注视这种光束几秒钟会对视网膜造成立即的伤害.
第3b/B级 (Class IIIb/3B):在暴露下会对眼睛造成立即的损伤.
第4级 (Class IV/4):激光会烧灼皮肤,即使散射的激光光也会对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